長春市綠園區建孵化基地實現突破首創為社會組織建孵化基地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A04版
    為企業建立孵化基地不是新鮮事兒,但為社會組織建立孵化基地卻是長春市綠園首創。到底“創新”在哪?讓我們實地來訪一訪,看一看。
  “勸和”的劉大嘴
    在長春市豐和社區有個“劉大嘴”勸和工作室。
    聽這名字,可見“勸和”功力了得。“劉大嘴”的真名叫劉俊成。他的真名,即使是熟知的人,冷不丁也說不上來,因為“劉大嘴”太響亮。劉俊成從2007年開始調解鄰裡糾紛,今年4月份成立了工作室。這個工作室,有9個人,是來自社區8個小區的居民,各憑一張嘴,在“劉大嘴”的帶領下,為鄰裡勸和。
    “鄰裡之間爭吵了、不和了,我們會及早去,不會讓矛盾大了才去。”劉俊成說,他們要做的就是,及早發現矛盾、及早化解。對於勸和,他們有自己的一套。他介紹,在調解過程中,一要給當事人發泄的時間和空間,二是要善於借力,要借助他的親友、心理咨詢師、律師,借大家的力量一起去調解。
    對於勸和,工作室有“八和”勸和理念,即:勸鄰裡和、勸夫妻和、勸婆媳和、勸親子和、勸手足和、勸師生和、勸同志和、勸商家和。“人家相信咱們,咱們就盡心進行勸解。”劉俊成說,勸和的地點,有時候到人家家裡去,也有到工作室來的。
  “巧手”的鄒德娟
    在長春市信陽社區有個巧手愛好者協會,是今年5月成立的,發起人叫鄒德娟,50歲,榆樹人。
    “每周只有周末兩天回家,其餘的時間都會在社區里的“蘇繡培訓室”里為學員進行培訓。”鄒德娟說,十年前,她為孩子陪讀,在家沒事,就喜歡上了蘇繡。每年都要去蘇州兩次系統地學習新針法。
    “通過蘇繡能幫助下崗的姐妹有個出路。”鄒德娟不僅把蘇繡當成愛好,也當成致富門路。在社區的幫助下,她成立了“巧手愛好者協會”,為下崗姐妹提供一個再就業的平臺。
    她介紹,初級學員經過培訓後可獨立完成小幅作品,售價300元至600元不等,大幅的售價可達兩三千至上萬,成品一般售往蘇州。就在最近,鄒德娟的一位朋友挑選了四五幅準備帶到加拿大推廣,如果成功,“蘇繡培訓室”以後的銷量會更好。
  重點培育五類社會組織
    今年年初以來,長春市綠園區依托綠園區民生大廈,建立了全區層面的千米社會組織孵化基地,通過提供辦公場地、項目策劃和活動指導等方式,對全區公益性強、社會急需、運營規範的社會組織進行專業化、全方位的孵化培育。
    據瞭解,重點培育和發展五類新型社會組織:公益服務類、社會事務類、文體娛樂類、慈善救濟類和社區維權類。對這五類社會組織,長春市綠園區出台了《關於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資金扶持的意見》,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進行資金扶持。
    其中,對新成立的社會組織運行滿一年後,登記類給予最高1萬元、備案類給予最高3000元的扶持;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獲4A級的一次性獎勵3000元,5A級的一次性獎勵5000元;對社會組織實施的暫未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,但有利於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,促進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項目,也將給予一定的專項扶持。此外,長春市綠園區不斷轉變政府職能,出台了《關於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實施意見》,對政府不必直接組織實施,能夠從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中剝離,通過社會組織的參與,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公共需求的一些具體事務,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範圍。
    今年,綠園區在充分調研、反覆論證的基礎上,針對群眾需求,確定了重症殘疾兒童藝術培養、太極拳普及推廣、社區文藝演出、新市民健康促進、殘疾人“民俗工坊”等5個首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,交由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承接,項目總預算近30萬元。
  本報記者 王小野 實習生 成竹
  (原標題:首創為社會組織建孵化基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cgkeokvol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