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奧會開幕前,習近平主席寄語中國體育健兒:你們來這裡,既是運動員,也是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。望大家發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,尊重對手、尊重裁判、尊重觀眾、遵守規則,勝不驕、敗不餒。重大賽事,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,而是體現奧運精神。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。(2月8日新華社)
  習近平主席“到鄰居家”賀喜事,受到了舉世關註。對於中國體育尤其是本屆冬奧會代表團,也是莫大的鼓舞。而習近平主席對於金牌的解讀,也是高屋建瓴、別有洞天——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,而是體現奧運精神。
  關於金牌,我們聽到的最近的一次官方解釋是在倫敦奧運會之前。當時,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、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在受訪時表示,“倫敦奧運會,哪怕是我們的金牌少拿了一點,老百姓能把你罵死。”現在看來,事實未必如此。因為,有些東西,永遠比金牌更重要。尤其是奧運會這樣的重大賽事,金牌數量代表綜合國力、金牌數量代表體育大國等論調,已經越來越被看淡。
  除了“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金牌”一句,習近平主席還引述魯迅的話,“我每看運動會時,常常這樣想:優勝者固然可敬,但那些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,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,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”。對此,我們不妨這樣進行這樣的解讀——現在我們講實現“中國夢”,其實,支撐實現“中國夢”的斷然不是一塊又一塊金牌,而是雖然落後也不忘追趕的競技精神。正如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說:“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,而是參與;不是征服,而是奮力拼搏。”奧運會不是全以金牌論英雄的,每一位參賽者都是英雄。
  金牌,到底意味著什麼?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越來越清楚。無論是主流媒體的發聲,還是坊間議論,都在努力讓中國擺脫“金牌控”這種“高處不勝寒”的尷尬處境。在2010年亞運會結束之後,新華社就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《我國金牌數世界第一是諷刺》,文章將金牌第一和國民身體素質差這一事實拿來對比,認為唯金牌論的體育發展觀念不僅浪費大量的公共財政,而且也對公共體育事業發展和公眾健康構成了忽略或遺忘。
  近日,有媒體開始討論“日本人和中國人體質的對比”這一話題。答案是,無論是身高,還是體質,還是公民的健康指數,日本人都已經超過了國人,我們常說的“小日本”,已經不再矮小。對比之下,我們這樣一個“超級金牌大國”,則顯得很是糾結與不堪。孩子們的體育課不正常,經常性被覆習課頂掉;市民們找不到免費的健身去處,健身完全變成是成本高昂的貴族運動;一些小眾體育項目,體育運動員們總能旗開得勝,而一些能夠吸引眼球、促進全民參與的項目,卻總是一敗塗地。
  金牌,有些時候也僅僅是金牌。有些金牌,帶不來收視率,帶不來全民參與和全民健身,帶不來社會效應,也帶不來真正的市場收益。在一些冷門行業里,在一些別的國家很少有人參與,也極少有人感興趣的體育專業里,政府在付出了巨大的投入的同時,卻可憐地僅拿了幾塊金牌。而這種模式,在浪費了大量納稅人的錢後,成就不了李娜式的真心英雄,出現冠軍也永遠達不到李娜的高度,也不能像李娜那樣通過體育直播做無數孩子的運動啟蒙老師,更無法像李娜那樣擁有3億的身價和擁有在全球直播中開玩笑的機會。
  真正的體育精神,從來不是以拿金牌為目標,而是通過“沖金”這個過程,向世人展示體育帶給人類的正能量,比如,鍥而不捨,比如,更高、更快、更強。真正的體育,也只是一種健身和獲取樂趣的方式,它不是工具,不能搞功利主義,不能搞成小眾的精英體育,而應該是所有人都樂在其中、參與其中的事。(王傳濤)  (原標題:從“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金牌”說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cgkeokvol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