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一小學對680名學生及家長使用電子產品情況進行問卷調查
  10個孩子中8個現視力下降、眼乾等情況
  年級6年級6年級6年級4年級4年級4年級4年級2年級1年級1年級
  性別女女男女女男男男男男
  實驗前視力5.05.05.05.05.05.05.15.05.05.0
  連玩手機一眼視力下降到4.9雖未下降,但檢測時比較費勁流淚頭暈,輕微一眼眼睛雙眼眼睛眼睛
  兩小時後發困下降,下降有不適均下降乾澀乾澀、
  流淚到4.8,感覺到4.9流淚
  頭暈
  玩手機不避孩子的近三成
  調查結果顯示,家長在使用智能電子產品時,39.5%的家長避諱孩子在身邊,偶爾避諱的占33.3%,根本不避諱孩子在身邊的占了27.2%。
  為了印證這一結果,昨日記者還在皇姑區一所小學門口隨機採訪了30名家長和學生。
  一半家長表示,陪孩子時會玩手機;有的家長則強調,其實自己並不是在玩,而是用手機工作。
  問家長
  問:跟孩子在一起時會不會玩手機?
  張姓家長:他寫作業的時候我玩,陪孩子玩的時候一般不玩。
  錢姓家長:會,他寫作業的時候或者一起玩的時候,經常會玩手機。
  問孩子
  問:爸爸媽媽陪你的時候會玩手機嗎?
  一名二年級女孩:我媽媽天天玩游戲、看韓劇……媽媽每天陪我做作業的時候都玩手機,爸爸從早上起床開始就一直擺弄手機。
  問:那你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,不讓他們玩呢?
  一名二年級女孩:媽媽爸爸老說,你都這麼大了別老纏著爸爸媽媽。我不喜歡爸爸媽媽玩手機,他們就不和我玩。
  本報訊(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主任記者 張麗彬)作為家長,你和孩子在一起時是不是經常“手機不離手”?
  近日一份來自沈陽大東區遼沈二校的調查問卷顯示,69.2%的受訪學生對智能電子產品很喜歡,甚至到了入迷狀態;半數家長承認陪孩子時也玩手機。
  七成受訪學生
  愛玩智能電子產品
  近日,沈陽市大東區遼沈二校開展了“正確引導青少年遠離智能電子產品的誘惑”科學實踐活動,並對680名學生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。
  調查顯示,有88.7%的學生家庭擁有智能手機,有58.6%擁有平板電腦。且大部分學生家裡都不止擁有一臺智能手機,小學生接觸到智能電子產品的機會相當多。
  結果顯示,69.2%的學生對智能電子產品很喜歡,甚至到了入迷狀態。有13.4%的小學生經常使用智能電子產品,33%的小學生偶爾使用智能電子產品。
  在使用功能上,小學生最喜歡的智能電子產品的功能就是游戲,其次是音樂、視頻。
  連玩2小時手機
  4學生立刻假性近視
  為了驗證長時間玩智能電子產品會給視力造成影響,經家長同意,學校還從高、中、低三個年段抽出10名男女學生進行了一次實驗。
  實驗前,10人經視力檢測,均在5.0以上,之後讓他們連續玩手機兩小時,再對視力情況進行檢測。實驗發現,10名學生中有4名視力輕微下降,出現假性近視現象,也有6人表示連續玩兩小時手機後覺得眼睛不舒服、很困、頭有點暈眩。
  眼科專家隨後對視力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,試驗中同學出現眼睛不舒服癥狀是因為用眼過度,需要通過睫狀肌去調整,時間長了睫狀肌就會痙攣,引起眼睛麻痹。如果長期長時間使用智能電子產品,後果肯定會更嚴重。
  ■學校
  家長玩 孩子根本無法專心學習
  遼沈二校武校長表示,孩子痴迷電子產品也和家長沉迷手機等智能電子產品有關,“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,實際上,孩子看到家長使用智能電子產品時根本無法專心學習,久而久之會形成煩躁心理。”
  另外,很多家長認為智能電子產品對孩子有一定的益處,而且是獎勵孩子完成任務最好的獎品,也是當家長有事處理時打發孩子最好的工具,“小學生熱衷智能電子產品除了受社會潮流影響,家長的使用習慣和態度,是影響孩子行為最大的因素。”
  建議
  增加親子互動 多帶孩子戶外活動
 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與總結,家長和老師紛紛提出建議和對策——
  1.回到家中,孩子在場不動電腦,更不要拿著手機不放。如果因工作需要用電腦,就要明確告訴孩子,讓孩子知道爸媽用電腦是為了工作,而不是為了玩游戲,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,電腦是用來工作的,而不是用來玩的。同時,要制定娛樂時間,規定時間內任何人不能違反。
  2.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父母每天都要自省,檢查自己的言行,以免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。
  3.多培養自己和孩子的興趣愛好,同時也要多培養自己溝通的技巧,多讀書、看報。
  4.擺正心態,不視網絡為“猛虎”避而遠之,也不要把網絡當“萬能”愛不釋手,正確利用,合理引導,讓孩子健康地使用這一工具。
  5.增加和孩子的親子互動,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。
 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主任記者 張麗彬
  聲音
  父母低頭玩手機是對孩子的冷暴力
 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,父母沉溺手機或許會影響親子關係。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理咨詢科醫生郭公社認為,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其實是一種“冷暴力”,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。
  “很多父母都沒有認識到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性,真正的溝通不是特意的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進行的。”郭公社說,“單純待在一起但不去關註孩子,並不是真正的陪伴,家長要註意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戲,或者外出游玩參加活動。”
  心理學家認為,在家庭教育中,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,不願和別人交流溝通,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;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,甚至有可能成為冷暴力這個“接力棒”的傳遞者,尤其是他們在處理自己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障礙。
  據《齊魯晚報》
  支招
  最主要還是家長以身作則
  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?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認為,最主要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。
  方式一:父母別在孩子面前玩游戲
  現在很多父母自己對於游戲的掌控力都達不到收放自如。這樣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,手機就是用來玩游戲的,而且可以“愛不釋手”。
  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,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游戲,在手機里少裝一些游戲,這樣就能很好地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:手機只是用來方便溝通聯繫的,不是游戲機。
  方式二:要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
  一些父母下班回家後不願意帶孩子,他們發現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,能讓自己不用陪孩子玩那些“幼稚”的游戲,就讓孩子由著性子玩。其實,只要家長願意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,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,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對手機游戲失去興趣了。
  方式三:要讓孩子接觸新鮮事物
  孩子必須要有各種實踐的機會,讓他們接觸各種新鮮事物,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款手機游戲中。
  兒童心理學表明,其實學齡前兒童很希望幫助父母做家務,不僅可以讓他們從勞動中實踐,也可以讓他們有一種像大人一樣的成就感。潛移默化中就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家庭意識。如果這時家長再適當鼓勵,就更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,遠比打游戲過關得到的成就感大。據《金陵晚報》  (原標題:七成受訪小學生迷戀電子產品家長習慣是影響孩子最大因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cgkeokvol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